
作者:萧钟
自家种的菜,如今可以换成“餐票”了。据报道,浙江宁波东吴镇试点推行“以菜换餐”的助餐模式,通过“电话预约—上门收菜—配餐到家”的方式,帮助农村老人将富余的蔬果转化为“共富积分”,这些积分不仅能兑换餐食,还能换取生活日用品。这一做法,既盘活了老人手中的“闲置资源”,也回应了农村养老中“吃饭难”的现实关切。
随着人均预期寿命持续增长,农村高龄、独居老人比例持续上升,他们的日常用餐问题日益凸显。由于居住分散、子女多不在身边,许多老人独自做饭不方便,而集中供餐的食堂模式在农村往往难以全面覆盖。宁波的“以菜换餐”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困境,巧妙地将老人擅长种菜的优势与用餐需求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具有乡土特色的服务路径,可谓一举多得。
这一模式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食材浪费和吃饭不便的“双重难题”,更在于它以柔性、灵活的方式,激活了农村地区的互助资源。不过,要让这样的暖心举措可持续、可推广,仍需在实践中不断优化细节。例如,志愿者队伍的稳定组织、积分兑换标准的合理设定,都需要形成长效运行机制。更为关键的是,必须牢牢守住食品安全的底线,从收菜、配餐到送餐各环节加强规范管理,确保老人不仅吃得暖心,更要吃得安心。
“以菜换餐”虽是小切口,却折射出农村养老服务的大课题。它启示我们,有效的社会治理未必需要大拆大建,有时恰恰蕴藏在对乡土人情与在地资源的科学运筹与细腻把握之中。
正规的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