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新疆哈密戈壁深处,五个绵延五十米的黑色大字“为人民服务”已在风沙中静卧了近六十年。
它们并非自然造化,而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航空学校的官兵们用铁锹和皮尺,一铲一铲刮去地表深色砾石、露出浅色碱土而成的人工地标,曾在缺乏导航设备的年代,为飞行员训练提供空中视角下的清晰路标。然而,就是这处承载着特殊历史记忆的景观,却在2024年至2025年间,遭遇了令人痛心的破坏。
卫星之眼下的伤痕
这一切的发现,始于自媒体博主“略靠谱旅社”(本名陆遥)一次对卫星地图的例行浏览。他常在网络上分享地理发现,今年九月,当他将视角聚焦到新疆哈密东南的一片戈壁时,注意到了那些围绕在“为人民服务”大字周围的奇怪“圈圈”。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卫星影像,他确认这些环形痕迹是新增的,并非自然形成。从影像上可以清晰看到,破坏痕迹从2024年中开始出现,并逐渐加剧,尤其“人”与“民”二字之间,布满了深陷的沟壑,最深的地方足以放入一个成年人的手掌。这些痕迹的特征明确指向了某种人为活动——车辆漂移。
跨越两千公里的自发修复
眼前的景象让陆遥感到震惊与不适。他描述当时的感受:“左边是个‘人’,右边是个‘民’,他就在‘人民’中间搞破坏”,“这些大字抗住了60年的风沙,但很遗憾,没有扛住有些人几分钟的撒欢”。几乎没有过多犹豫,他决定亲自去修复这些伤痕。尽管身处南方,与目的地相距超过两千公里,他依然驱车踏上旅程。
修复工作的第一步就遇到了难题:必须找到与原地表颜色、质地尽可能相近的石料,才能实现“无痕修复”。他和朋友们几乎跑遍了哈密地区的所有矿业公司和砂厂,反复比对样品。最终,他们在一处废弃矿点找到了合适的黑色石子,并自费购买了20吨。
戈壁滩地形复杂,大型车辆难以进入核心区域。他们只好先将20吨石料卸载在3公里外的铁路边,再用小货车分27趟往返转运。
现场,一个五人团队顶着白日超过40摄氏度、夜间接近零度的巨大温差和肆虐的风沙,用最原始的铁锹和双手,一锹一锹地将石子填入深深的车辙印中,再用脚仔细踩实。
来自太空的影像见证
修复工作完成后,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当地其时正巧处于无人机禁飞期。无法航拍,就无法确认从高空俯瞰的整体修复效果是否达标。
陆遥尝试联系了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了解到事情原委后,该公司决定无偿提供帮助。他们专门调度了“吉林一号”卫星星座,为其规划了一个仅持续23秒的精准拍摄窗口。
9月28日12时45分51秒,卫星如期飞越标地上空,成功拍下了修复后的高清影像。传回的图片显示,所有明显的车轮痕迹已被成功抹平,大地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庄严。
军民之间的情感共鸣
陆遥将此次修复经历制作成视频发布后,迅速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尤其是在年轻群体中引发了强烈共鸣。更引人注目的是,10月11日,人民空军官方账号在视频下方留下了深情致谢:“人民空军为人民,人民空军人民爱。向您致谢!”。这条留言获得了数万点赞,许多网友表示这是军民鱼水情的生动体现。
破坏者疑云与舆论波澜
与此同时,公众的视线也转向了寻找破坏者。网友们根据卫星影像时间线和网络活动痕迹,很快将怀疑目光投向了一位网名为“新疆平头哥旅游越野带队”的博主。
其此前在小红书等平台发布的视频显示,他曾驾驶越野车在疑似该地标的地点进行漂移活动,车轮痕迹与卫星影像中的破坏痕迹高度吻合。在一段已删除的视频中,甚至有人站在车顶挥舞国旗,配文“戈壁终极打卡,够燃够野!”
舆论发酵后,该账号迅速删除了相关视频,但互联网记忆并未褪去。面对质疑,“新疆平头哥”一度辩称自己是无意路过,破坏痕迹早已存在,并声称遭到“网暴”。
其后,该账号被平台禁言。此事也引起了哈密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伊州区林业和草原局等表示已介入调查,并对网民举报的相关人员进行询问和现场指认。
历史沉淀与未来守护
“为人民服务”地标诞生于1967年。当年,新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航空学校驻扎于此,学员们为了在茫茫戈壁中给飞行训练提供醒目导航,依靠经纬仪、皮尺、铁锹等最简陋的工具,耗时数月,人工挖掘出了这组每个字面积相当于三四个篮球场的巨型标语。
这座航校培养出了包括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在内的大批优秀空军人才。如今,航校虽已成为历史,但这些大字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奉献与奋斗精神,已成为一段铭刻在大地上的国家记忆。
感谢大家的阅读,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
文章中引用的新闻案件信息来源:
央视军事、略靠谱旅社、长光卫星、吉林一号、九派新闻、上游新闻、中国青年报、观察者网。
正规的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